- 發布時間2019-03-11 16:56
- 發布人金彩集團
- 瀏覽次數4918
這兩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23”重大事故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發生事故的西烏珠穆沁旗銀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銀漫礦業”)為上市公司興業礦業的全資子公司,是國內白銀龍頭企業。據銀漫礦業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礦區為我國有史以來地質探礦投入最多、勘查成果最高、儲量最大的銀多金屬礦。無疑,這是一家典型的有色金屬礦山企業。一種莫名的惆悵縈繞在記者的心頭。20多條鮮活的生命,以及20多個原本完整的家庭突遭巨變,就這樣支離破碎。
此次礦難的照片一幅幅略過眼前,這是多么熟悉的場景,又是多么心痛的感覺。記者因采訪任務曾多次乘坐類似的運輸車穿梭于有色礦山井下。各種嚴格的下礦規定、嚴謹的操作流程和隨處可見的安全警示標語始終伴隨著記者的采訪。“安全大于天”這句話一直是礦企視若生命的宗旨。可是,今天眼前的這一幕悲劇卻還是來得這么猝不及防。
據新華社最新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事故主要原因系企業網上非法購置運輸車輛,并私自將運輸地面人員的車輛用于井下運輸,且事發時車輛嚴重超載。“嚴重違規運輸人員”“嚴重違反安全設施設計規定”“嚴重違反停產復工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調查公告中的好幾個“嚴重違規”猶如一記記響亮的耳光,繼年前的陜西礦難之后,抽得人生疼。
我國《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對包括礦井運輸在內的生產流程,都作了明細規定。很多礦企還據此制定管理規定,要求運輸隊對車輛進行上下井前檢查,保證車輛捆扎牢靠、防護可靠等。有的還要求運輸車輛、設備安裝必須滿足“三固定、四保險”要求,定期檢查處理,司機開車前,必須認真檢查各部件是否完好,確保制動系統靈敏可靠。此次事故中,涉事礦企連這些基本的要求都沒有做到,這在日益智能化的現代綠色礦山發展的大背景下,顯得如此不可理喻。關涉人命,這些安全保障環節容不得半點疏忽或遺漏,在事故發生后,有關各方也需要就此給社會以交代。然而,作為原本就屬于高危的采礦行業,豈是一句“安全第一”就可以遏止悲劇發生的?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我國開始加快對礦山下斜坡道內各種運行車輛的數據研究步伐,并從技術層面上對安全管控和事故應急處理展開探索。例如進行實時監測和定位指揮調度,實行自動交通管制,使車輛操作人員嚴格按照正常有序的行車規則進行工作,真正有效地解決車輛避讓問題,徹底排除由撞車或追尾所帶來的人員傷亡及安全事故隱患等。
此外,針對金屬礦山井下斜坡道作業環境和車輛運行特點應運而生的新技術和新管理系統也開始逐步走進礦區。如在斜坡道路口設置監測監控分站,采集通過車輛行駛信息,利用工業總線將監測監控分站數據傳輸到地面監控計算機,經處理后控制上下斜坡道口信號指示燈和報警裝置,從而實現對進出斜坡道車輛的控制以及車輛行駛信息的實時監測。其中,地感線圈車輛檢測技術、車輛行駛信息射頻識別技術、工控機遠程識別技術等新技術逐步受到采礦行業的青睞。
據相關礦山設計研究院的技術研發人員介紹,隨著礦山井下開采安全問題逐步受到重視,以及露天轉地下的開采礦山逐漸增多,將智能化管理系統應用到重點、大型礦,已經逐步成為今后行業內的剛性需求,礦山運輸的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已與日益先進的開采技術一起走進礦區。
安全責任大于天。這不是一句口號,發展是大事,安全生產也是大事,沒有安全的發展是無效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堅決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可謂直指要害,一針見血。只有生產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只有重特大事故得到防范和遏制,綠色發展這句話才能落到實處。把安全生產與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發展綠色礦山為目標,在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上下苦工夫,才能守住紅線,為推進發展夯實基礎,提供保障。